top of page
  • Twitter Clean
  • w-flickr
1950的日治農業.jpg

雙和紀實:

平原、河流與黑金

傳說,有一群人在海上遭強風,順著水流,漂進這座位於臺北南方,受到新店溪及南勢山眷顧的平原。他們最初喚它「擺接 Paijtsie」,歷經三次變革,聽著風聲,人們終日地翻土、鏟煤、划槳;捧起香火,雕琢霹靂宮、廣濟宮、保福宮,點亮軍事基地、衛星城市的平原,成為家鄉的符碼。

雙和跨越百年的時間軸,埋藏在人們的記憶裡,因此本展區將從新店溪流域,慢慢對焦於雙和,重拾舊有的密碼,帶領觀眾直視這座城市的本質與千萬種姿態。

流動的中和庄

​新店溪流域的匯集,為雙和帶來豐沃的土壤、利於商貿的環境,卻也賜予溪畔易於淹水的特性,更帶進一群不同文化性格的人們,依著原鄉的環境生活,做田、做工、做山,釀造出屬於地方的性格。

1897年中和鄉規劃區_中和鄉誌,頁8.jpg

圖:1897年雙和地區的規劃圖

來源:中和鄉公所編纂,《中和鄉志》(中和鄉公所,1977)

1920年台灣堡圖-中和庄_臺灣圖書館分館.png 的副本.png

從 Paijtsie 到雙和

官府似乎很少對焦在這片名為「Paijtsie」的南方平原,只將它視為城外的荒地,但也如此,居民得以隨心地發揮,水圳、寺廟、自給的金融中心,不亦樂乎,唯有遭遇動盪,才讓雙和切實感受緊張與未知,多次轉生之後,成為繞行臺北市的小行星。

1684-1722

清朝 康熙 — 雙和開墾的起點

17世紀以前,或是更早,平埔族的凱達格蘭族與雷朗人來到這座位於臺北南方的平原,並稱它「擺接Paijtsie」。17世紀末期,清代官府正式將臺灣劃入版圖,並趕跑海盜鄭盡心後,開始鼓勵臺南的墾戶及通事開發臺北盆地。同時,官府也將平埔族納入管轄,以防堵新店山區的泰雅族人。此時,各族群也在尋彼此適應的生存方式,中和的霹靂宮即是展現平埔族及漢人間關係的證明之一。

康熙時期中和庄_中和鄉志(1977),頁3.jpg

圖:1932年中和庄誌地圖。

來源:臺灣圖書館所有,中和庄役所,《中和庄勢一覽》

(中和庄役所,1933)

1723-1795

雍正、乾隆 — 平埔族人 vs 漢人

17世紀中,漳州與泉州人紛紛來到臺北盆地開墾。同時也發生震驚官府的朱一貴事件,讓清廷決定在1723年設置淡水廳,並從秀朗到媽祖田(板橋)規劃為擺接堡。18世紀中期,當時,各社的頭目開始與墾戶合作,一同修築水圳,或出租土地、水權給佃戶。此時,呂、游、江、孫等佃農選擇在現今的雙和定居。各族群因人口增加下,產生壓力之外,卻也漸漸維持彼此的平衡關係。

1821-1861

咸豐、同治 — 河港貿易商圈的形成

清廷解除海禁政策後,世界貿易的潮流影響臺灣開港通商。雙和境內除了有豐富的天然渠道與渡口,後天也修築多種水圳。枋寮因鄰近新店溪,直通街市與村莊,形成繁華的枋寮街。隨著彰、泉州的人口成為擺接堡的主要人口,人群為爭奪資源而更加敏感,激化彼此的矛盾。從1853-1856年間,彰、泉間的械鬥達到最高峰,甚至導致擺接堡的村莊全毀。最後,由枋橋(現今,板橋)的林家及南勢角庄呂家的呂清邦協助重建各庄。

1875-1895

光緒 — 聚落與身分的轉變

19世紀,國際局勢詭辯,讓總是慢半拍的清朝意識到臺灣的重要性。再加上,北臺灣的經濟及人口發展到一定水平。因此,清廷決定新設台北府,並將擺接堡的行政區域從10庄,增加至16庄。原來的秀朗社人漸漸隱身於漢人社會之中,也因此成為秀朗庄。此時,原來各庄的佃農們,透過累積資金、培養功名及互相聯姻下,成為地方上的仕紳家族。

光緒時期(1875年後)淡水縣擺接堡村莊_中和鄉志(1977),頁7.jpg

圖:光緒時期雙和地區。

來源:中和鄉公所編纂,《中和鄉志》(中和鄉公所,1977)

1898-1900

日治 台北縣 — 動盪與反抗

1895年,清廷正式和日本協議,割讓臺灣。當時,日本殖民政府在接收的過程中,引發臺灣居民的反彈。南勢角庄的呂朝棟、呂元典兩兄弟即是一例,他們率眾反抗日軍,但最終因呂朝棟被日方逮捕,呂元典憂憤而死後畫下句點。戰後,呂元典也因此成為忠烈祠的「烈士」。當時,日本殖民政府也在評估是否保留臺灣,也為了訂立日後統治的基礎,而著手在臺灣進行大規模的資源盤整。

中和庄地圖_出處:臺灣圖書館所有,中和庄勢一覽,頁3。.png

圖:1932年中和庄誌地圖。

來源:臺灣圖書館所有,中和庄役所,《中和庄勢一覽》(中和庄役所,1933)

1901-1908

台北廳 — 挖礦致富的農村

1901年,日本殖民政府大規模的改革臺灣的行政區,將台北縣改為台北廳,現今雙和也被規劃為枋寮區。此時,政府的御用商人賀田金三郎成立賀田組,承包臺灣地區的多項業務,其中為煤礦業。他們在各地探勘,發現牛埔與南勢角的山區產礦,進而與當地的仕紳合作經營礦場。此時的枋寮區除了成為交通便道之外,周圍的農村更透過礦產而較為寬裕。

1946-1979

民國:從中和庄到中和鄉

戰爭結束的隔年(1946年),中華民國政府將中和庄改制為中和鄉,並指定最後一任的中和庄長,游金火擔任鄉長。此時,政府延續日治時期由仕紳擔任公職,以減少政權轉移的衝突與動盪。1950年代左右,政府與大批的中國各省的軍民撤退至中和鄉,並將部分山區規劃為軍事管制區。1958年,溪洲地區也因人口急速增加下,最終獨立於中和,成為永和。

1957年中和鄉行政圖_《中和鄉志》(1977),頁17.jpg

圖:1957 年中和鄉行政圖。

來源:中和鄉公所編纂,《中和鄉志》(中和鄉公所,1977)

成為「在地人」

這片南方平原總是迎來不同樣態的異鄉人:意外到訪的平埔族人、追逐生活的漢人,以及戰爭影響的軍民、各國「華僑」,他們受到時局波動,展開一場場不平凡的跨境移動。抵達後,說著不同的語言,叫著平原相異的名字,Paijtsie、Chiron、中和庄、中和……,不過最後他們也都成為住在雙和的「在地人」。

1640 -

​平埔族人

1640 -

​平埔族人

1640 -

​平埔族人

1. 平埔.png

我們幾乎是最早在擺接平原活動的雷朗人,傳說意思是「住處」。我們依傍新店溪生活,因此泛舟是重要的移動方式。我們與鄰近的泰雅族部落保持著緊張關係。15世紀末,越來越多的漢人來到這裡,我們也漸漸習慣漢人的政府制度及社會,也因此我們也改為漢姓,且向他們收租,最後融入於漢人的生活方式。

2. 漢人.png

我們是康熙年間,開始來到擺接堡平原的墾戶及佃農。泉州人因擅長經營港口;漳州人則較擅長農業,因此泉州人多定居於現在的永和,漳州人則選擇中和,山區則是福佬客的地盤。其中,漳州人更佔六成以上。隨著人口增加,資源分配有限,生存壓力增加,進而導致我們時常在械鬥,甚至在咸豐三年更造成枋寮等村庄全毀。直到板橋的漳州代表林國芳與泉州代表莊正聯姻後,彼此的矛盾才漸漸平息。

4. 金門.png

早年,我們的金門僑眷在南洋打拼。但當,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後,金門變成兩岸的一線戰地,讓我們難以再出外工作。1958年,八二三炮戰發生時,金門縣政府緊急的遷撤我們來到臺灣。縣政府也因購買部分中、永和的眷村及土地,將我們不少人安置在這兩地生活。我們在1970年代左右,因臺灣的就業機會多,而又有一波的人潮來到中、永和居住及工作,而成為目前全臺最大的金門人聚落。

1684 -

​漢人移民

1950 -

​金門人

1955 -

大陳居民​

5. 大陳.png

我們是1955年跟著國民政府從大陳島撤退的居民。當時,我們有44戶選擇定居在福和橋畔的五和村,如今在雙和區已達4萬多人口,儼然是全臺最大的大陳人聚落。過去我們也生活在海島環境,所以很會料理漁獲。我們信仰阮弼真君,會在每年農曆10月舉行祭儀,進行為期2天的活動。另外,我們也信仰觀世音菩薩。1973年,我們向鄉民募資後在永和建了觀音寺。

3. 緬甸.png

我們從1960年開始,因各國施行排外政策,同時中華民國鼓勵「華僑歸國」,而來到臺灣定居、求學及工作的華人。1970年代,臺灣經濟快速起飛,加上華僑多有兩種以上的跨國身分優勢,因此很多人做起「跑單幫」的生意,將玉石、人參或零食、電毯等商品轉賣給臺灣的中盤商。部分華僑因中、永和的房價低廉、交通便利,選擇在此居住。如果,大家來到華新街或中興街,別忘了停下腳步,嚐嚐我們的家鄉菜吧!

6. 1980台.png

1960年代開始臺灣進入工業化時期,城市轉型,出現大規模的集合式住宅及多樣化工作機會,加上連接台北市與台北縣的橋樑興建完成。這都吸引我們從外縣市來到臺北市打拼,但無奈這裡的房價太高,因此讓我們選擇在房價較為低廉、生活機能完善,且鄰近臺北市的雙和生活。1970年,中、永和的人口更是迅速膨脹,成為全國數一數二最為密集的地區。同時,也是著名的移民城市。

1960 -

滇緬移民、韓國山東華僑

1960 -

租屋人口​

雙和的黑金歲月

雙和的農產、煤礦與碼頭,曾肩負境內的運作,讓周圍的農村迎來一段風光的黑金盛況,渡過戰爭與危機,即使礦產不再,這座小鎮順著時局的浪,成為年輕的工業城市。

1920-1990

中和庄特色產業 — 礦場

中和庄的礦業曾是多數農民在農閒時的主要收入來源。清代時期,已有零星的私人礦業。日治時期時,總督府進行臺灣各地煤礦調查,發現中坑的牛埔、瓦窯、彰和的山腳以及南勢角的橫路鹿寮、外南勢角產有石油及煤礦。中和庄的礦業發展也在1920-1950年代達到最高峰,也讓礦產周圍的農村致富。現今的興南路、華中橋在過去都是運送煤礦的「輕便道」(台車)。1960年代後煤礦產量減少下,許多礦場也轉以採瓷土、矽砂礦。

1950-1970

中和庄特色產業 — ​磚窯

中、永和因田地引水灌溉下,使得土地不含鹽分,而發展出另項著名的產業:磚窯。再加上,1950-1970年代為臺灣邁入工業化時期,大臺北地區的產業及經濟急遽轉變,部分農民因不再從事農業,也會將土地轉賣給磚廠,生產紅磚屋瓦。然而,城市的過度發展、人力成本上漲等因素,讓磚窯業漸漸消失,留下磚廠的煙囪成為中和紀念此年代的市標。

1740-1950

農業:甘蔗、亞麻、茶葉

永和現今的和平里、新廍里及保順里過去不利種稻,卻與甘蔗投緣,更在日治時期成為臺北製糖所的供應產地之一。亞麻是1920年代,日本殖民政府引進的作物。1942年,戰爭時期會運用亞麻與其他麻類製作一般民生用品,如榻榻米、漁網及戰爭中重要的軍備物資,軍糧布袋。20世紀末的南勢角山區曾有經營茶園。另外,茶販,如呂家也會到桃園楊梅、中壢收茶,再運至民生西路販售。

1950-

工業:紡織、印刷

1950年代的中和配合國民政府的政策,以發展民生的輕工業的紡織及印刷業為主。1963年,政府實行「獎勵投資條例」的政策下,鼓勵企業在此購買農地設廠,並在二十八張規劃工業區。例如,中和的中山路設有著名的紡織工廠:華隆紡織。中和也因農地價格實惠的因素,吸引許多印刷業在此設廠,形成規模經濟。在1995年的統計,中和一帶的印刷產業達500多家的盛況。當時,中和多數的農民紛紛投入工廠擔任工人,以貼補家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