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踩集」南勢角:
華夏科大、烘爐地
與中和
這鄰近烘爐地山林的小城,成為戰後的中和鄉,蒙上一層連居民都無法看清的色彩,回神才發現,這裡已不再是從前的南勢角;從另一岸連夜撤守到異鄉的軍民與華僑,彼此甚感陌生。面對未知,政府一筆筆劃定新式學校、工廠、基地、火車站,建立起中和鄉的現代化生活。

速寫南勢角
南勢角的漢人從清代到日治,做山也做田。60年代的臺灣面臨美援停止及產業升級的壓力,政府繪製起各地的藍圖,在中和鄉開始升起工廠的白煙,以及尚未結束的戰爭,瀰漫至南勢角的山林,奠定這座工業城市的基調。
1898 - 1945
日治:農業
日治時期的中和庄因新店溪的沖積土壤,以及清代的水利系統,形成適合栽種農作的環境。庄內的稻米是重要的收入來源。此外,各個區域也有代表的名產,像是南勢角產茶,永和則以蘿蔔、甘蔗及香花聞名。作物會運送至臺北與基隆販售,讓中和庄成為臺北地區重要的蔬果供應區。皇民化時期(1937-1945年),當局也運用此優勢,引進黃麻及亞麻在秀朗一帶種植,成效頗佳,讓中和庄成為重要戰備物資栽培區。

圖:永豐圳的舊照
來源: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提供。
1950 - 1959
階段一:民生(造紙、紡織)
1950年代的臺灣以農業為主,工業發展則處於初期階段。因人力、土地便宜、技術不純熟以及資金的缺乏下,都是以內銷為主的少數輕工廠為主,例如紡織、造紙、食品加工廠等。中和的民生工廠多集中在景平路、二十八張。此時,臺北漸漸以發展工業以及商業,促使工作機會增加,進而開始有外縣市的農民選擇到臺北工作,雙和地區開始有都市化現象。
1960 - 1985
階段二:外資(德州儀器)、工礦、軍事火藥
1960年代後,臺灣經濟在戰後回穩,美國停止援助,政府轉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政策,並實行「獎勵投資條例」,鼓勵華僑、外資投資,或在臺設廠。中和除二十八張工業區外,南勢角因鄰近山地,政府不僅規劃為軍事管制區及火藥工廠,同時也鼓勵企業購買農地,例如,美商德州儀器即是依循此模式,設立興南廠。另外,婦聯會也在現在的中和南山路成立小型的軍眷工廠,讓軍眷在此工作。

圖:板南鐵路
來源: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提供。




圖:齊魯工廠爆炸案中,受到影響的房舍
來源: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提供。
日治:農業
國民政府遷台後:工業
圖:德州儀器中和廠區。來源:德州儀器。
隨著歷史流動的校園
戰爭結束,中和捲入臺灣產業的兩次變革,南勢角的山區更成為隨意不可踏入的禁地,60年代的經濟與軍事的交錯下,位於烘爐地山旁的華夏科技大學誕生,見證了臺灣從農業到工業的進程。
1966
華夏農專
1960年的臺灣仍以農業為主。中華民國的人資長趙聚鈺先生在教育部的授意下,1964年邀請曾在比利時留學的農業專才:詹純鑑先生共同籌辦「華夏農業專科學校」。當時,趙聚鈺及學校董事一行人多次來到南勢角山下附近探勘,並向當地地主購地,作為學校的預定地。1966年,以農業經濟、工程、化學、農藝及園藝為主,正式對外招生。最開始的校地則以兩棟教學大樓,前面則是水田,讓學生進行實作。
華夏農專時期,1964年的第一期工程是以兩座教學大樓為主,前方則為學生實作的農田。1967-1958年的第二期工程,校方再添購5000坪,以新建體育場、三層樓的學生宿舍及實驗大樓。


圖(上):建造校舍。圖(下):農專時期,學生在操場活動

農專時期的校舍

1968
華夏工專
兩年後,政府積極發展工業為導向的政策,再加上加工出口區的效應下,趙聚鈺因此向教育部申請改制為工業學校,並且邀請教育家張功鑄先生擔任首屆校長。學校改制後,趙聚鈺也增設實習工廠,讓學生進行實作練習。
學校改制為華夏工專後,校方再啟動第三期的工程,以建置學生的實習工廠。隔年,再建置中正綜合大樓,包含禮堂、辦公室、圖書館、活動中心、國父思想研究專科教室等特別教室。
華夏工專時期的開學典禮

學生活動
創校以來,華夏科大積極培養學生多元興趣發展,校內經常辦理各項體育活動,如拔河、籃球比賽與跆拳道之外,甚至也曾在圓通寺舉辦過越野賽跑。此外也鼓勵學生發展靜態活動興趣,如棋藝競賽等等。校外則積極參與社區連結,至今會在華新街的節慶時,鼓勵學生社團參與活動表演,或是與地方文史團體合作,舉辦社區導讀及展覽,拉近居民、學校及社團間的關係。

南勢角散步路線
漫步在冷戰尾聲南勢角街頭,所有的一切,迅速變化。華夏科大、竹林高中、眷村、工廠聳立,舊有的機構也換上新面孔。新舊記憶的交疊,牽引著彼此,展開工業與衛星城市的想像。